首页

足恋之家

时间:2025-05-29 21:57:58 作者:西南季风正式爆发 端午假期南方再迎大范围暴雨 浏览量:29170

  今晨,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到西南季风已经在5月24日爆发,为2010年以来最早;而距离我国雨季进程的另一重要推手——南海季风的爆发也只差“临门一脚”,此刻遥远南海低空吹拂的风正逐渐转向为西南风,更多澎湃水汽即将乘着季风涌上岸来。

  我国的雨季进程受季风气候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空间上自南向北分别形成华南前汛期、长江中下游梅雨、华北雨季和东北雨季;中西部地区形成西南雨季和华西秋雨。季风爆发后,预示着未来有更多的水汽向我国输送,中东部雨季将陆续登场。

  就眼下而言,充沛的印度洋水汽借着已打通的西南季风“高速”通道,正源源不断地灌入我国,并将为接下来的新一轮强降雨的登场提供条件。

  首当其冲的是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等地。季风低压引导西南季风北上,叠加地形抬升,上述多地会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降雨最强的时段会是在明天(30日)。

  之后,季风加强并进一步影响中东部地区。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唐晓静介绍,明天夜间,西南季风急流发展至长江一带,大气水汽非常充沛,同时北方高空槽甩下冷空气,冷暖交汇下,产生低涡切变并发展东移,预计5月31日至6月2日,长江中下游到江南华南一带将再度有一次强降雨过程!

  明天,中东部降水以小到中雨为主。

  5月31日至6月1日(端午假期前两天),长江中下游沿江雨势最强,其中5月31日,江汉、江淮、江南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湖北东部、安徽西南部、江西北部等地有暴雨、局地大暴雨。

  6月2日至3日,降雨有所减弱,主雨带东移南压至江南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上述地区将有中到大雨。

  这轮强降水正好覆盖端午假期,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云南部分地区降雨较强,注意防范暴雨次生灾害,警惕地质灾害的滞后性。

  此外,季风爆发之后,也为台风的生成提供更多可能。

  掐指一算,自去年12月25日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就一直“静悄悄”——台风“空窗”期已近半年。2000年以来,首个台风的平均生成日期为3月16日,今年的1号台风已迟到2个多月了。

  历史统计来看,最晚生成的首个台风是1998年第1号台风“妮蔻儿”(Nichole,1998年7月9日生成),而近些年大家有印象则是1601号台风“尼伯特”(2016年7月3日生成),它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生成第二晚的台风。

  2016年7月8日,台风“尼伯特”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台湾,强度超过1975年的Nina,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初台风,之后又以强热带风暴强度在福建泉州石狮市再次登陆。

  目前趋势来看,未来十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台风概率仍较小。对于台风,真的是怕它来,又怕它不来,更怕姗姗来迟的它是为“憋大招”。

  希望今年的台风都能正常点、温柔点!

  来源:中国天气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首届武夷论坛:赓续中华文脉 激活文明互鉴“源头活水”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宁介绍赤水河(昭通段)创建全国美丽河湖的有关情况。他表示,昭通市在赤水河流域累计实施易地搬迁群众3.61万人,关闭煤矿23对、砂石料厂116个、养殖场18家,拆除并生态恢复小水电站17座,治理历史遗留硫磺矿渣727.71万吨,修复矿山278座;昭通完成人工造林5.8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5万亩。

新疆天山南北欢庆元宵节

面对客流增长,深圳北站通过提质改造,有效解决了旅客进出站的难题,提升了出行体验。深圳车站站长易剑波介绍:“我们从2021年6月开始,由分管深圳北站的副站长欧阳巍牵头组织,成立深北客运提质工作专班,首先将破解旅客进站排队时间太长的痛点作为提质改造的出发点。”

从深中通道沉管预制厂到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管节埋设位置的距离为50公里。在这50公里海域内分布着多个货运和客运码头,每天有超过60艘工程船舶同时施工作业,接近1200艘客船、货邮运输船交织往来。如果用传统的拖航工法至少需要40个小时,这将给这个海域的航运造成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使用拖航工法意味着必须对原有航道进行全线开挖加宽,挖泥量将达到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在伶仃洋的海底挖走6个胡夫金字塔。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考虑,工程师们都需要找到更好的沉管管节浮运方案。

南非外教“结缘”中国20载 日行数万步丈量越王城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介绍,鉴于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对该省的影响基本结束,目前全省江河水情总体平稳。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于9月8日13时结束防风Ⅳ级应急响应。

咖啡渣、菠萝叶制成箱包卖向世界 多条新赛道亮相广交会

据了解,在呼吸疾病领域,治疗方案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意味着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始终有控制病情、改善病情、甚至治愈的希望。相关跨国药企中国副总裁、医学事务部负责人杨海英对记者表示:“对于整个医疗行业而言,创新是不变的趋势。在中国,无论从诊断、治疗,还是全程管理等方面,我们一直在关注肺癌、重度哮喘、慢阻肺病和其他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希望通过创新和研究探索更便捷的科学诊断和检测方式,让患者更及时地得到医学照护。”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